从近年的实践看,只有把权力制约权力和社会广泛的监督权力结合起来,才能找到限权的有效路子。
从历史上来看,借贷水平这种持续的高于趋势水平的增长是问题即将出现的早期预警信号。世界银行(World Bank)的数据显示,自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几乎都来自"在政府影响下的支出"。

这些债务中有很大一部分可能是短期债务,大约50%的贷款为一年期贷款。对新的实体资产的投资额已经降低至对已有资产(包括土地在内)投资额的70%左右,这与2008年的情形相比大为不同,当时这两组数字大致相当。中国审计署2013年的一份报告称,中国政府债务(包括地方政府债务)相当于GDP的55%(约5万亿美元),较2010年时增加了约60%。中国如今需要大约三美元到五美元的债务才能产生出一美元的额外经济增长,不过也有经济学家说所需债务水平更高,要六美元到八美元。对新资产的投资大多集中在大型基础设施和房地产领域。
家庭部门的债务仍大大低于美国和欧洲的个人债务水平(占GDP百分比超过了100%),但也在不断升高。中国观察家们现在担忧,债务绝对水平高企、借贷迅速增长、信贷密度增加、偿付问题以及抵押品质量或价值的变化可能将导致金融和经济危机的爆发,即到达明斯基时刻(Minsky Moment)。中国审计署2013年的一份报告称,中国政府债务(包括地方政府债务)相当于GDP的55%(约5万亿美元),较2010年时增加了约60%。
而到了庞氏融资阶段,收入现金流既无法满足利息支付也无法满足偿还本金的要求,借款人依靠资产的增值来偿还债务。私人领域的债务也呈现出同样的增长态势。这样一来,中国实际公共债务规模占GDP的比重就降至了39%左右。但如果把所有债务都包括进来,中国的整体债务规模就很高,特别是与其他可比的新兴市场国家相对照而言。
在高速铁路、新机场和高速公路等方面的大量投资很可能被证明徒劳无功。 经济学家们似乎最近才发现中国的债务问题。

中国已经经历了类似的债务扩张。在1997年的亚洲货币危机之前,很多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债务率更低,人均GDP更高。一些经济体曾经历过这样的信贷快速增长(比如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90年代的韩国以及本世纪初的美国和英国),结果造成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在中国,自2008年以来,信贷扩张差额与GDP的比值一直高于70%。
投机性融资阶段,收入现金流能够满足利息支付,但无法满足还本要求,这时债务需要持续再融资。企业债务急剧增加,占GDP的比重接近150%。 Satyajit Das曾担任银行家,并著有《极限金钱》(Extreme Money)和《交易员、枪与金钱》(Traders, Guns Money)。中国债务水平的增速也让人担忧。
其中特殊目的资产管理公司持有从国有商业银行手中收购的不良贷款,而所有这些交易都是在政府明确或暗中的支持下进行的。中国民营部门的债务水平也比发达国家要低,但比新兴市场占GDP 50%-80%的一般水平高出许多。

债务不断增长,但所融资金经常投资于经济效益不佳的项目,这加重了人们对债务清偿的担忧。主要的一个担忧在于,很多这类项目不会产生足够的收入用以支付贷款利息或偿还贷款。
世界银行(World Bank)的数据显示,自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几乎都来自"在政府影响下的支出"。从历史上来看,借贷水平这种持续的高于趋势水平的增长是问题即将出现的早期预警信号。中国的信贷密度(为创造额外经济活动所需的债务数量)已经上升。审计署解释说,上述数据包含了约1.6万亿美元或有负债(也就是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在最坏情况下,政府只需偿还其中的一小部分(比如20%)。企业和家庭的债务规模占GDP的比重达到约150%-170%,较2008年时的约100%-115%显著上升。信贷扩张使中国的债务规模迅速扩大。
如果这些项目都被包括在内,那么中国政府债务的规模,包括或有债务,占GDP的比重会更高,可能达到90%。中资银行的新增贷款规模一直保持在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约30%或更高的水平。
分析师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指标估计,中国的债务清偿比率大约为GDP的30%(其中11%用于支付利息,其余用于偿还本金),已经达到危险的程度。令人的担忧的是,债务推动的投资创造了经济增长,但中长期内将导致坏账和金融问题不断增加。
研究发现,有33个存在信贷扩张差额的国家随后经历了经济增速大幅放缓的过程,增速放缓程度通常至少为50%。在对冲性融资阶段,收入现金流能够满足融资资金的还本付息要求。
大多数评估显示,目前中国政府(包括地方政府)、企业和家庭的债务规模约为GDP的200%-250%,而2008年时大约是140%-150%。对新资产的投资大多集中在大型基础设施和房地产领域。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债务被用于收购已有资产,而这并不能直接提升经济活动水平 负债不值得骄傲 中国已从住宅建设的大规模扩张中受益,但目前却面临房地产过剩的局面。
历来被认为执着储蓄的中国家庭也增加了举债规模,家庭债务占GDP的比重从20%-30%左右上升至40%-50%。私人领域的债务也呈现出同样的增长态势。
令人的担忧的是,债务推动的投资创造了经济增长,但中长期内将导致坏账和金融问题不断增加。(本文译自MarketWatch) 进入专题: 债务 经济增长 。
中国的官方评估数据要保守得多。当大量新债只是为了偿还现有债务,那么维持经济增速需要的债务规模就会不断增加。
大多数评估显示,目前中国政府(包括地方政府)、企业和家庭的债务规模约为GDP的200%-250%,而2008年时大约是140%-150%。一些经济体曾经历过这样的信贷快速增长(比如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90年代的韩国以及本世纪初的美国和英国),结果造成了严重的金融危机。 债务扩张与投资局限 尽管如此,中国的债务仍低于发达经济体,政府官员因此声称债务仍处于安全水平。审计署解释说,上述数据包含了约1.6万亿美元或有负债(也就是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在最坏情况下,政府只需偿还其中的一小部分(比如20%)。
中国的信贷密度(为创造额外经济活动所需的债务数量)已经上升。企业债务急剧增加,占GDP的比重接近150%。
研究发现,有33个存在信贷扩张差额的国家随后经历了经济增速大幅放缓的过程,增速放缓程度通常至少为50%。债务不断增长,但所融资金经常投资于经济效益不佳的项目,这加重了人们对债务清偿的担忧。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债务被用于收购已有资产,而这并不能直接提升经济活动水平。另外一个量度是信贷扩张差额,也就是私营部门信贷增长与经济产出之间的差额。